近年有不少事件發生再次喚起公眾對精神健康的關注,筆者留意到坊間有不少推廣正向思維的宣傳,希望人們凡事放開一點,那便大事變小事。是真的嗎? 那麼,「正向思維」跟「正向心理」有何異同? 相同的地方是希望人往正確的方向想。但是,何謂「正確」,又有一番爭論。因此,正向心理學提倡「主觀幸福感」,由個人定義什麼是幸福。由此看來,相異之處亦隨之浮現。「正向思維」意即think positive/think positively ,有「往好處想」的味道;「正向心理」較傾向是思想由先天決定,同時受後天影響。人可從認識自己的性格和強項入手,然後有效發揮出來。那麼,就不再由「病態」或「問題」導向去看事情,建立充滿滿足感的人生。 說到這,腦中想起梁啟超先生<敬業與樂業>提到「苦樂全在主觀的心,不在客觀的事」。除了心態決定境界,更道出「當大總統是一件事,拉黃包車也是一件事」。沒有職業不是神聖的,忠實將做工作做到圓滿,就是天地間第一等人。此文雖然提及是尊重所做的事,更帶出將自己的長處運用出來,就能感到滿足。或許有點牽強,但恰怡是Csikszentmihalyi提倡的心流(Flow)理論,即全神貫注投注在某種喜變活動上,就得出有高度的興奮感和持續快樂感。 筆者多年來接觸被「標籤」的青少年,相交期間有點糾結,往往希望他們的行為「調整」至社會的認可。當大家的需要不同,就像各自踏上不同的鋼線在高空行,要不是我被拉到他那條鋼線行,要不被我牽住鼻子走...稍一不慎,一起跌得焦頭爛額。為何不踏在平地上,一起尋找雙方都感覺舒服的目的地進發? 人生總有不如意的時候,正向心理學不只強調積極、樂觀和正面情緒,同時探討如何運用性格強項和所累積的正向經驗,面對負面情緒或困難時刻。縱然遇到逆境,仍能抱持積極的信念和盼望面對挑戰。
Comments